当前位置:循环首页>正文

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极晚期血栓形成OCT随访一例

作者:  陈步星   日期:2013/4/15 11:23:00

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,谢绝任何形式转载,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。

患者,男性,44岁。因活动后胸痛、胸闷就诊入院。入院后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,给予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,结果显示前降支(LAD)近端95%狭窄(图1),中远端50%狭窄,回旋支(LCX)中段30%~40%狭窄,右冠状动脉正常。

  讨论

  自2003年Kerner等报道第一例置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后6周因迟发血栓导致心肌梗死后,有关DES后晚期支架血栓形成的报道日益增多。2004年Virmani等报道1例置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患者,8个月后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未发现再狭窄和内膜增生,但18个月后发生非Q波心肌梗死,造影显示DES支架血管闭塞,导丝试行通过病变失败后死亡。尸检发现支架部位血管瘤样扩张,血管壁内膜、中层和外膜均有广泛炎症细胞浸润,包括淋巴细胞、浆细胞、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。近端支架表面被富含纤维蛋白的血栓包绕、平滑肌细胞稀少。近端和远端支架贴壁不良,其中一层厚厚的纤维蛋白血栓将支架与血管壁分开。作者认为不锈钢支架过敏只会导致再狭窄而不是血栓形成,雷帕霉素也应于60天内从动脉壁消失,局部高敏炎症反应可能与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的多聚载体有关。

  自从Virmani教授报道DES后晚期支架内血栓的病理所见,人们一直期待能够有一个高分辨率的成像工具用于活体评价。在OCT临床应用之前,血管内超声(IVUS)及冠状动脉造影因受分辨率限制,无法完成这样工作。OCT利用近红外线从组织反射回来的不同光学特征进行组织分析成像,成像速度快,分辨率高,大约为10μm, 分辨率是IVUS的10倍,可以从组织水平清晰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、血管壁的三层结构、支架结构、支架贴壁情况、区分新鲜或陈旧血栓等。本例患者置入支架后23个月,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未发现再狭窄,但却可以见到支架周围不光滑,似有瘤样扩张。由于患者无临床症状,加上对该病例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认识不到位,出院后未采取积极治疗措施,使得出院后2个月发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,引起心肌梗死。最后通过OCT清晰地显示血管瘤样扩张,支架贴壁不良,支架与血管壁有空隙,支架表面有血栓形成。本例患者在置入DES支架25个月后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,根据 OCT的结果,血栓形成的原因难以单纯用DES延迟支架内皮化来解释,可能与炎症损害血管壁、血管扩张、支架支撑点之间聚集大量纤维蛋白而导致支架贴壁不良有关。

  随着OCT在临床应用经验的增加,OCT评价支架后内膜增殖情况的报道日益增多。OCT可以准确评价支架扩张程度、支架贴壁情况、支架表面内膜覆盖程度及支架内血栓,此外,OCT发现不论是DES还是裸金属支架,某些支架内再狭窄可能是新的动脉粥样硬化形成,对探讨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。对于新近开发的生物可降解支架而言,由于OCT可以对生物可降解支架进行系列随访,系统观察支架消失时间,因此,是评价这类支架治疗效果的理想工具。

上一页  [1]  [2]  [3]  

版面编辑:张国建



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极晚期血栓OCT随访

分享到: 更多


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方式 | 招贤纳士
声明:国际循环网( www.icirculation.com)对刊载的所有文章、视频、幻灯、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。未经本站许可,不得转载。
京ICP备15014970号-5  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(京)-非经营性-2017-0063  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  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京ICP证150541号
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   © 2004-2024 www.icirculation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公司名称: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:010-51295530